9月末至10月初,金融监管部门集中披露一批行政处罚信息,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及特色银行均有机构上榜。邮储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中信百信银行等多家机构因信贷管理、合规经营、数据报送等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处罚,既彰显了监管层强化风险防控的决心,也暴露了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中的共性短板。 阅读量:15040
9月24日晚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其官方公众号上紧急发布提醒:目前没有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香港发行。提醒说:社交媒体最近流传,全球首个与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已经在香港发行。请留意,相关消息为假新闻! 阅读量:13713
昌吉金融监管分局对平安财产、永安财产、合众人寿行政处罚信息
喀什金融监管分局对中国进出口银行喀什分行行政处罚信息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六盘水监管分局发布了6张罚单,剑指水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其相关责任人。罚单显示,水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案由)为:员工管理失察、员工从事违法活动,信贷资金被挪用,对客户实际资金需求审查不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3月27日公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兴业银行沈阳分行存在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违法违规行为。根据相关规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决定对兴业银行沈阳分行处110万元罚款。
2024 年证监会行政处罚案件中,信披违规占比达 38%,罚款金额同比增长 65%。嘉麟杰的遭遇,折射出中小板企业在规范运作与资本扩张间的失衡。
金融领域的 “黑灰产” 打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监管利剑出鞘,当技术盾牌筑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违法犯罪的溃败,更是金融安全体系的进化。这场行动不仅关乎经济秩序的维护,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广发银行的困境是行业缩影。当信用卡从“跑马圈地”转向“存量深耕”,用户信任将成为比发卡量更核心的竞争力。法院判例中“积分具有财产价值”的认定,已为行业划出红线;监管层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强化,则预示“霸王条款”时代的终结。
2025 年 3 月 13 日,中国印钞造币集团发布声明,严正否认通过任何渠道发售虚拟货币,揭露不法分子冒充其名义进行网络诈骗的行为。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虚拟货币领域的监管漏洞,更折射出国有企业品牌信任被滥用的深层危机。
此次处罚后,上海农商银行需从三方面重构合规体系:一是重塑薪酬机制,将风险合规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升级风控技术,利用大数据强化贷款全流程监控;三是培育合规文化,通过常态化培训扭转“罚单驱动整改”的被动局面。
2025年开年以来,支付行业迎来一波监管风暴。中国人民银行及各地分支机构密集公布行政处罚信息,北京、深圳、广东等地13家支付机构因违规操作被罚,罚没总额超过4000万元,单张罚单最高达1199万元。这场“穿透式”监管行动不仅揭露了支付机构长期存在的系统性漏洞,更传递出央行整顿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明确信号。
民生银行泉州分行此次因多项违规被处罚,为其自身和整个金融行业都上了一课。希望金融机构能够以此为戒,严守合规底线,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恒丰银行在上海的这一违规事件,为其敲响了警钟,也为整个银行业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今天,合规经营才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任何试图突破监管红线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